《气象科技》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是一份具有工程技术特色的气象综合技术期刊,刊载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及反映大气科学及相关科学各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论文。主要栏目包括: 大气探测与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与科学实验,台站实用技术等。欢迎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业务、教学人员投稿和订阅。

     《气象科技》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4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气象科技》为大16开本,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CN:11—2374/P,ISSN1671—6345 。全年定价:120元,全年随时订阅。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网络首发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53(2), DOI:
    摘要:
    2025,53(2):153-16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35
    摘要:
    海表温度是气候和天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FY-4A/AGRI(Advanced Geostationary Radiation Imager)海表温度反演方法,旨在提高海表温度的反演精度,并为气象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该方法利用FY-4A/AGRI卫星数据、背景场海表温度和现场实测海表温度构建反演数据集;通过非线性海表温度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采用所选特征数据建立一个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海温反演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将卫星数据反演生成海表温度产品。本文以现场实测海表温度为基准,从产品精度和长时间序列稳定性两个维度对海温产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反演的海温产品的平均偏差为-0.19 ℃,均方根误差为0.67 ℃,相关系数达到0.992,精度比FY-4A/AGRI业务海温产品有所提高。
    2025,53(2):167-17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61
    摘要:
    全球大气温湿度廓线是研究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集。本文利用三源资料误差评估方法评估了2021年风云三号极轨卫星(FY-3D)和美国极轨卫星(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NPP)以及掩星探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2,COSMIC2)的温湿度廓线产品的误差。结果表明:①三类温度廓线均方根误差垂直分布相似,在对流层中低层(700~300 hPa)一致性较好,且小于2 K;对比三类湿度廓线,FY-3D湿度廓线的均方根误差最大,NPP的均方根误差最小。②晴空条件下FY-3D温湿度廓线均方根误差较全天空条件减小最显著;NPP温湿度廓线误差有微弱减小;受洋面超折射现象的影响,COSMIC2温湿度廓线低层反演精度有所降低。③与单一资料评估法相比,三源数据误差估计方法考虑了基准数据自身的误差后,计算的COSMIC2温湿度廓线误差在对流层低层分别增加了0.4 K和0.3 g·kg-1
    2025,53(2):177-19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87
    摘要:
    为评估风云4号A星(FY-4A)地表温度(LST)产品在广西地区的精度和适用性,将FY-4A LST产品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LST产品以及基于台站温度计和热红外辐射计实测的地表温度进行比较。评价两套遥感LST产品的差异程度及其与地表状况的潜在关系;分析FY-4A LST产品与地面观测地表温度的一致性;利用标准化距平评估FY-4A LST产品和站点地温对高温、寒潮过程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FY-4A LST与MODIS LST平均差异在2 ℃左右,较大差异出现在海拔较高和树木覆盖稀疏的区域,两者之间的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在大部分区域超过0.9。FY-4A LST产品同时也与两种地面观测的LST在时间变化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观测方法的差异导致FY-4A LST产品较地面观测的LST存在系统性的低估偏差,特别是在日间下午。在极端天气过程中,FY-4A LST产品与站点地温的标准化距平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能够监测到异常的温度信号。
    2025,53(2):191-20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255
    摘要:
    现行气象观测业务中尚缺乏对冻雨天气现象的自动监测,研究引入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利用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冻雨现象的自动识别方法,为弥补观测业务中冻雨的自动识别和连续观测的缺乏提供一种可能。研究首先分析了2024年2月武汉地区的2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中不同降水现象(雨、冻雨、雪和雨夹雪)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的回波强度、偏度值的分布特征,发现在数值范围和垂直高度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确定回波强度、偏度及近地面气温作为识别变量。针对武汉地区、贵州地区多个雨雪冰冻过程分别建立RF机器学习方法的冻雨现象自动识别模型,经训练和验证计算,测试识别准确率(Acc)均超90%、冻雨命中率均超80%,使用独立的冻雨实例进行检验,检验Acc可达到80%。与现行观测业务中电线积冰人工观测比较,该方法可以自动连续地识别分钟级冻雨现象,具备业务应用可行性。由于冻雨发生时的毫米波云雷达回波强度和偏度的地域特征明显,需要使用不同地区的冻雨样本数据建立针对不同地区的识别模型,扩充样本和优化模型参数及指标,可以进一步提升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降低虚警率。
    2025,53(2):201-21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02
    摘要:
    利用闪电与雷达回波资料,通过箱线图分析和对数拟合方法,为四川省不同地貌区域建立了闪电代理雷达回波的拟合方程,并进行了个例检验。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西地区的闪电频次与雷达回波强度间存在显著关系,随着闪电频次的增加,雷达回波强度离散度减小,但样本格点数也急剧减少。三个区域的代理回波强度与拟合闪电密度频次大小呈正比关系,盆地的拟合效果是三个区域中最优的,盆地的回波中位数和均值与闪电的拟合优度均达到了0.909,其回波值与闪电频次紧密相关,数据分布集中;川西高原次之,攀西地区因离散度大、频次跨度广而拟合较差。不同区域的拟合结果均整体偏弱,但是代理回波仍然能准确反映高值中心信息,而不同时刻的代理回波能够展现出回波的动态变化趋势,对雷暴预报预警具有重要价值。
    2025,53(2):211-22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99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目前空间覆盖度最高的站点均一化逐日气温数据集,考虑时间序列自相关对长期趋势分析的影响,研究了1961—2021年中国极端气温的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平均而言,全年暖夜(冷夜)数、暖日(冷日)数的增加(减小)趋势分别为10.3(-7.8)、5.9(-3.6)d/10a,极冷夜、极暖夜、极冷日、极暖日的增温速度分别为0.52、0.30、0.30、0.21 ℃/10a,与未考虑自相关的趋势差值百分比均低于5%;对于单站而言,时间序列自相关对趋势大小的影响,大部分台站都在10%以内,但也有部分台站超过了50%。极端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存在诸多不同,例如,虽然中国区域平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夏季升温趋势最弱,但是暖夜数、暖日数的夏季增加趋势却最强,冬季增加趋势反而最弱。空间覆盖度高的均一化资料揭示出中国极端气温变化更多的细节特征,例如,极暖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所在的区域内增温趋势尤其显著,是否与城市化发展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5,53(2):222-23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43
    摘要:
    2023年7月24日河北中部出现一次雷暴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过程极端性强,6个国家站的极大风速突破历史极值或位居历史前两名,其中元氏最大达30.6 m/s。此过程大尺度天气背景为高空弱西北气流,天气系统不明显,导致中、短期天气预报出现漏报。利用ERA5再分析、双偏振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和分钟级地面观测等多源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对此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的演变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雷暴大风过程属于高空干冷平流弱强迫型,存在低层暖、高空弱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对流有效位能1544.8 J/kg,沙氏指数-4.31 ℃,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超30 ℃,垂直风切变中等略偏弱。②单峰值型和双峰值型前阶段大风具有突发性强、瞬时风速大、持续时间短等特征,对应雷达回波分为风暴单体、弓形回波、阵风锋3类,表现为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柱、差分相移率(KDP)柱、相关系数(CC)小值和17 m/s以上的大风速核、速度模糊和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中心气压≥1006 hPa的雷暴高压和1 h变温≤-3.5 ℃的地面冷池,对应气压陡升、气温骤降、零度层高度谷值和弱降水。双峰值型后阶段大风强度弱、影响范围小且持续时间短,不伴有降水或仅有微弱降水,对应弱雷达回波型,是由主体雷达回波后的再生弱回波和冷池密度流共同造成的。③极端大风也与观测站迁站有一定关系。
    2025,53(2):235-24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208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高速公路灾情数据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湖南省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平流雾和2022年1月19日发生的辐射雾环流背景、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对高速公路的影响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的水汽来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次大雾过程高空都出现了多层逆温,大气层结稳定,地面相对湿度大于98%。②2次大雾过的天气形势差异明显,平流雾700~600 hPa有强烈的暖平流发展,地面为弱冷高压控制,辐射雾500 hPa为槽后偏北气流控制,地面为均压场,大雾发生期间整层转为冷平流;平流雾过程期间气温较辐射雾低。③两类大雾水汽来源和水汽输送高度存在明显差异,辐射雾水汽全部来自鄂西山地、江淮地区、青海高原和准噶尔盆地4条内陆通道,其中青海高原和准噶尔盆地高层通道快速输送干冷空气,鄂西山地、江淮地区低层通道的缓慢输送湿冷空气;平流雾水汽分别来自重庆北部、青海高原2条内陆通道和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条低纬度洋面通道,其中低纬度洋面中高层通道快速输送暖湿空气,内陆低层通道缓慢输送冷空气。分析和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报员提高湖南这两类大雾天气的预报预警准确率,同时为交通部门大雾天气精准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2025,53(2):247-258,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67
    摘要:
    过冷水是层状云人工增雨潜力的重要判定指标,利用2017—2022年共32架次的飞机探测资料,统计研究不同大气环境下过冷水的分布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探索山西地区云中过冷水含量的诊断预报方法。结果表明:①过冷水含量大部分值集中在0.06~0.22 g·m-3,平均值为0.18 g·m-3,其概率密度分布为明显的单峰正偏态分布,随着过冷水含量的增加累积分布函数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②过冷水区主要出现在3589~4667 m,距0 ℃层大约1011~2316 m,温度区间是-8.52~-3.52 ℃,湿度在86.68%~100%范围内,且过冷水区以上升气流为主,这些区域内过冷水含量也都相对较大。③过冷水含量随着距0 ℃层高度的减小、温度的增加、湿度的增大以及云中上升气流的增强,呈现增长的趋势。④利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获得了过冷水含量与温度、湿度、距0 ℃层高度以及垂直风速的关系,对比显示,过冷水含量较小时反演结果偏大,而过冷水含量较大时反演结果偏小,但是从两者的整体分布上来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个例反演结果显示预报过冷水区域的准确率均大于65%,预报值略大于观测值。这一诊断预报过冷水的方法一定程度可以定性的判断某些条件下过冷水含量的大小,寻找过冷水及丰沛区域,为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指导。
    2025,53(2):259-27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074
    摘要: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云南及周边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土壤水分与环境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1950—2000年土壤水分干湿交替,21世纪后土壤变干明显。②研究区大部土壤水分变化较小,整体呈弱的变干趋势,变湿区域约为20%,变干区占21.4%~26.2%,多以(0.4,0.45]区间转为(0.35,0.4]区间为主。③土壤水分经(纬)向平均高值中心在时间—纬(经)度上随深度增加时段延长,且向北(东)扩张;随纬(经)度变高,土壤水分值变大,且季节差异随深度和纬(经)度增加而减小。④土壤水分对蒸散发、降水、土壤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响应存在1~5个月的滞后性;除与NDVI存在负相关关系外,与其余3种气候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受环境因子协同影响,其中降水量对土壤水分影响最强。
    2025,53(2):271-28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95
    摘要:
    基于广西全州地区1979—2023年褐飞虱资料及温度、降水要素,利用Sen’s斜率、小波分析、曼-肯德尔(M-K)趋势及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地区45 a来褐飞虱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①始见期以0.43 d·a-1p<0.05)呈提前趋势,终见期及停留时间分别以0.42 d·a-1、0.85 d·a-1p<0.01)呈推迟或延长趋势,各物候期未发生变异,随时间变化稳定。②始见期、终见期及停留时间分别于2009年、2003年及2007年发生突变,并存在多个周期变化特征,始见期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6 a,而终见期与停留时间的第一主周期为28 a。③春、夏、秋季平均气温增温极显著,并分别于2001年、2021年及2012年发生突变。季节性降水年际波动大,变化趋势不明显。④始见期对春季温度响应显著,暖春会使始见期提前;终见期与秋季温度要素呈正相关,暖秋会使褐飞虱终见期推迟;暖春及暖秋都会延长褐飞虱的停留时间。始见期与3月降水量呈负相关;终见期与11月降水量及日数则呈正相关。
    2025,53(2):285-292,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78
    摘要:
    为真实模拟人工影响天气机载探测设备动态工作环境,提高机载探测设备检测水平,推动国产机载探测设备研发,本文设计一种回流式闭口风洞。风洞主体包括试验段、扩散段、拐角段、动力段、换热段、稳定段、收缩段、预留段等部分。风洞最大外形尺寸为31.33 m×10.18 m×5.436 m(长×宽×高),试验段截面尺寸为1.2 m×1.2 m,稳定风速范围为30~150 m/s。经流场校测,风洞流场品质指标:风速范围、动压稳定性、落差系数、湍流度、气流温度、轴向静压梯度、方向场及动压场等均达到GJB1179A-2012合格要求,能够满足机载设备的检测需求。风洞的气动和结构设计合理,可为今后类似风洞的设计和建造提供参考。
    2025,53(2):293-30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12
    摘要: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国突系统)是国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各部门的关键传输枢纽,在传播预警信息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国突系统中预警数据种类和数量的急速增加,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吞吐量面临严峻考验,制约了预警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可用性。同时,大量的信息积压在省级平台,不利于预警信息的深度挖掘和价值体现,制约了精细化应急决策服务能力。为了解决国突系统传输效率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预警信息分布式传输方案:采用两级部署四级应用模式,缓解多级部署导致的系统不稳定性;综合利用消息中间件技术,添加数据传输的缓存能力,故障修复后,省级节点可以自动恢复传输,无需人工补录;使用分布式集群技术,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降低大规模故障的可能;设计传输消息的数据结构,使得传输的数据种类可动态扩展;强化了信息交互的安全认证和数据一致性校验。所有功能使用接口对其他系统提供服务,以方便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连接。实验显示,典型场景下一个通用警报协议文件写入服务大约需要6.7 ms,读取大约需要11.4 ms。在及时恢复响应方面,实验也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传播模型在贵州省的试点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表明,该模型的传输效能比现行国突系统提高94.5倍,证明它是一种可全国实施的实用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国省之间的预警信息传输效率。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0,48(6):917-922, DOI:
    [摘要] (944) [HTML] (0) [PDF 1.07 M] (65302)
    摘要:
    利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岳普湖县1981—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结合金银花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气候条件与金银花生长的利弊关系,根据金银花的生态学特性,对岳普湖县金银花栽培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各物候期的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增多趋势、水源充足,有利于金银花正常生长发育。随着气温升高、日照时数增多,种植时间从以前的3月中旬提早至3月上旬,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2016年的几十公顷扩大到2019年的345 hm2,种植模式从平作方式调整到套种模式,品种统一用北花一号品种。金银花生长发育过程中≥38 ℃的连续高温日数,尤其是≥40 ℃的高温天气、短时强降水天气、风沙天气等气象条件对金银花品质和产量产生了有害影响。探讨金银花种植产业的有利气候条件,可为新疆金银花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花农增收致富提供气象保障。
    2021,49(1):55-62, DOI:
    [摘要] (907) [HTML] (0) [PDF 11.58 M] (64229)
    摘要:
    云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影响大气辐射传输,进而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目前对于三维云场观测得到的信息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融合分析,综合多源观测资料的优势,得到更为准确的三维云场信息。三维云融合分析业务系统(3DCloudA V1.0)基于逐步订正方法,融合数值预报产品、静止气象卫星、雷达等多源数据,实时生成0.05°/h分辨率、覆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0°~60°N、70°~140°E)的三维云融合分析产品,并通过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将产品下发至全国气象部门;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系统框架,开发了EC Flow调度进程实时监测与自动重启等容错功能,有效地提升了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结果表明,通过融合多源观测资料,三维云融合分析产品能够对云顶、云中和云底信息进行更为准确的描述。
    2014,42(5):823-831, DOI:
    [摘要] (1694) [HTML] (0) [PDF 2.17 M] (61389)
    摘要:
    为了改善低纬高原地区天气预报水平,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变分同化系统进行雷达VAD (Velocity Azimuth Display)反演风场资料同化试验。通过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案,对2009年6月30日00:00至7月1日00:00发生在云南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化VAD反演风场资料后对区域模式的风矢量初始场有明显影响。同化系统能把雷达反演风场信息有效地引入模式初始场,改善强降水区域的水汽输送和风场辐合强度;同化VAD反演风场资料后对区域模式累计降水预报有一定改进作用。从长时间累计降水量定量检验结果看,具体表现为25 mm以上量级的降水准确率明显提高、漏报率下降,预报偏差更趋合理。不同的同化试验方案之间的模拟结果差异较大。同化频率越高、同化持续时间越长,对区域模式初始场和预报场的影响越明显。但同化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系统移速过快、降水强度偏大、空报率增加等异常。
    2013,41(4):758-763, DOI:
    [摘要] (2056) [HTML] (0) [PDF 26.87 M] (60955)
    摘要:
    通过对古建筑雷击灾害的调查,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击部位的分布规律,发现吻兽等突出部位、古树、塔亭、服务设施等是古建筑容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发现有雷击历史的古建筑容易再次遭受雷击,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击后起火的原因,统计了古建筑遭受雷击后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讨论了古建筑物遭受雷击的原因,得出地理位置、古建筑的自身结构、树木引雷、古建筑内部环境变化、年久失修进水潮湿等因素是古建筑易受雷击的原因。
    2017,45(6):1116-1124, DOI:
    [摘要] (1255) [HTML] (0) [PDF 2.65 M] (49845)
    摘要:
    数据质量评估是模式业务运行中重要环节。本文利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产品数据,采用MySQL数据库和html、JavaScript、HighChart等Web技术,建立CLDAS数据质量在线评估系统。系统采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相对偏差和平均偏差等统计指标,实现对任意站点及省份、任意时段、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湿度的评估分析,并以时间序列图,散点图等多种方式对比显示土壤湿度观测与模拟值。系统具备各类统计指标的实时计算,并通过Web页面实时展示评估结果,实现对模式产品的数据质量进行实时监视。
    2013,41(1):15-19, DOI:
    [摘要] (2554) [HTML] (0) [PDF 12.84 M] (31182)
    摘要: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当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使用目前最低仰角固定为0.5°的模式探测时,探测盲区较大,对低层降水回波的探测能力严重不足。在实地展开试验的基础上,推导了负仰角探测时雷达最低探测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出仰角为0.5°、0°、-0.3°、-0.5°时不同探测距离上的雷达最低探测高度,对比分析不同仰角观测模式的主要雷达产品特点,探讨新一代天气雷达使用负仰角观测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使用负仰角观测的建议。
    2010,38(3):289-294, DOI:
    [摘要] (2756) [HTML] (0) [PDF 63.01 M] (30066)
    摘要: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2月25~27日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罕见强浓雾天气过程从大尺度背景、动力和热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过程大雾发生阶段近地面风速很小,在03~29 m/s之间变化;浓雾发生阶段风速在03~24 m/s之间变化;15 m能见度维持阶段风速在08~11 m/s之间变化;②虽然浓雾发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水汽条件差,而且后期西风槽影响时也无降水,但是槽前西南气流的持续水汽输送使得强浓雾形成所必须的水汽条件得到满足;③在大雾发生前,稳定层结逐渐建立并在大雾期间稳定维持,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对浓雾的形成、持续有重要作用;日出后首先在较高层出现不稳定层结,继而下传到底层,稳定层结被破坏,大雾减轻或消散;④第1阶段(25日夜里至26日上午)强浓雾出现前,能见度出现多次急速大幅振荡,在第2阶段(26日傍晚至27日上午)则未出现类似现象。
    2010,38(3):281-288, DOI:
    [摘要] (2295) [HTML] (0) [PDF 57.54 M] (28949)
    摘要:
    选取河北省2003年和2004年两次较大的降雪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它们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110°E附近同位相叠加、地面气压场“北高南低”并在河套地区有倒槽生成是河北出现大(暴)雪的有利形势。低层暖温舌和暖平流的存在为大(暴)雪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热力条件。槽前西南气流、低层偏东气流和低空急流都能为产生大(暴)雪带来充足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水平散度结构和整层为垂直上升气流的分布,加强了上空的抽吸作用,有利较大降雪的发生。而整层是正涡度(正垂直螺旋度)对垂直上升运动最有利。925 hPa和850 hPa温度同时降至0 ℃以下,且地面气温小于等于1 ℃是适合降雪的温度条件。
    2010,38(4):432-436, DOI:
    [摘要] (2206) [HTML] (0) [PDF 13.24 M] (24272)
    摘要: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现全省范围的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出现的地闪频数是自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建立以来出现最多的一次。利用闪电定位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雨量实况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这一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闪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广泛分布于25~55 dBz雷电回波区域内,而正闪多出现在25~35 dBz回波中;地闪多出现在回波发展和前进的一侧,且密集分布在回波的梯度最大处,强回波中心处地闪较少出现;在回波开始减弱到中心强度为35 dBz左右的区域没有地闪发生。地闪频数与全省过程累积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地闪的出现及其频数的增加意味着影响某地的强对流风暴正在发展或正向本地移来,对于单站来说雨强峰值滞后于地闪频数峰值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全省累积降水量则提前1~2 h。因此地闪资料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预警依据。
    2009,37(1):67-73, DOI:
    [摘要] (2730) [HTML] (0) [PDF 788.79 K] (22669)
    摘要:
    土壤湿度是控制陆地和大气间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变量,而被动微波遥感是众多监测土壤湿度技术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概述了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湿度的物理原理,重点介绍了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湿度的主要模型。在对不同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基于不同传感器类型分别列举了当今发展较完善的3个典型算法:①Njoku和Li基于AMSR的多通道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植被含水量的方法;②Owe等基于SMMR利用极化差异指数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和植被光学厚度2个参数的方法;③Wen等基于SSM/I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方法。对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研究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些探讨。
    2024,52(3):403-41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86
    [摘要] (219) [HTML] (0) [PDF 25.35 M] (19197)
    摘要:
    基于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和998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20年逐小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主要致灾因子,计算了暴雨洪涝孕灾环境指标,完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洪涝高危险性地区主要位于丹东;暴雨洪涝灾害人口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沈阳和大连市区;经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大连和盘锦市区;水稻、玉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锦州、盘锦和丹东。利用辽宁省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数据对2022年7月28—29日的暴雨过程灾害风险进行了预评估,发现暴雨灾害危险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朝阳、葫芦岛以及辽宁中部。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经济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水稻和玉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沈阳、铁岭和朝阳北部等地区。预计高风险区主要影响人口约为449万人,经济损失约为1432万元,受影响的水稻面积约为1.028万公顷、玉米面积约为1.798万公顷。通过灾后效果检验,发现预评估模型效果良好,可在实际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业务中使用。
    2024,52(3):446-455,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40
    [摘要] (185) [HTML] (0) [PDF 17.35 M] (19162)
    摘要:
    在复杂地形、副热带高压和季风天气等因素共同影响下,高山峡谷区内风场复杂多变,极易形成“狭管效应”,进而导致灾害性大风,对大型工程施工与运行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基于流体力学基本原理,采用标准k-ε紊流模型以及PISO(Pressure Implic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算法,以白鹤滩水电站区域发生7级北风为典型计算工况,研究了大坝建坝过程中近坝区风速场变化规律和建坝对风速场的影响范围。成果表明:坝体的阻挡作用使风速场在坝顶处产生绕流分离和风场抬升,在建坝高程以下形成低风速区;建坝高程650 m与750 m时,缆机平台范围内风速约15~16 m/s,大坝下游风速垂直分布显著影响区河道长度分别为4.4Ht和4.5HtHt为建坝高度);坝顶处风速场显著影响高度分别为2.0Ht和3.0Ht。大坝蓄水至正常蓄水位825 m高度时,大坝下游风场显著影响区河道长度为8.0倍坝高(2.3 km),最大影响河道区长度为30.4倍坝高(8.8 km);坝顶影响高度达到1500 m高度左右,约3.5倍坝高。
    2024,52(3):347-355,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89
    [摘要] (236) [HTML] (0) [PDF 11.03 M] (19147)
    摘要:
    为打破传统气象业务空间的局限性,实现全省分级联动的监控体系,提升气象数据和装备的保障能力,以手机APP为载体开发集约多功能领域、面向多用户群体的气象综合监控系统。系统以Springboot+Vue+Mybatis-Plus为开发框架,通过开发接口程序从多业务平台获取源数据,经过统一格式以后推送给隔离区提供访问服务,同时采用跨平台开发uni-app、增强版持久层Mybatis-Plus、实时数据集成FlinkCDC等技术框架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兼容性和高效性。系统在贵州省、市、县、站各级气象部门推广使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同时兼容Android以及iOS等多移动端系统,运行稳定,气象资料的及时性监测有所提升。
    2024,52(3):318-32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29
    [摘要] (157) [HTML] (0) [PDF 75.13 M] (19139)
    摘要:
    晕渲法根据山体阴影值的原理,利用光照角度和方向、坡度和坡向的关系来计算光通量的明暗值,利用色调的明暗来展现气象模式数据的立体感。晕渲图的着色方法是将每个格点上的明暗值作为HSV色彩模式中的明度,结合饱和度和色度获得HSV色彩值,再通过HSV色彩模式和RGB色彩模型之间的转换,使用RGB色彩模型进行着色,实现气象模式数据彩色晕渲图的绘制。本文在气象模式数据的可视化工作中,利用晕渲图技术,实现对物理概念上与地形类似的气压、位势高度等数据的三维绘制。相比于传统的等值线填色方法,晕渲图技术能够直观表现大气形势场的立体分布,以凹凸效果表现高低值天气系统,通过坡面的陡度体现天气系统的梯度变化;能够展现数据的像素级细节,识别梯度较小的涡流扰动,显示等效地形影响,帮助气象工作者更好地解释数据,为气象模式中数据处理的改进提供参考。
    2024,52(3):380-39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46
    [摘要] (183) [HTML] (0) [PDF 14.80 M] (19136)
    摘要:
    对足够精细的观测资料做详尽的分析有助于澄清对流组织与增强的动力机制。本文利用机场跑道两端的分钟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ERA5再分析和S波段双偏振、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15日厦门机场出现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因阵风锋在传播过程中与地面辐合线交叉碰并而触发抬升,在5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的负大值区和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激发出新的对流,给厦门机场带来罕见的短时强降水天气,期间分钟雨量最大达2.5 mm、跑道能见度降至400 m,两者呈反相关,但当分钟雨量大于1.6 mm时两者反相关性减弱,能见度谷值则晚于雨量峰值出现。观测分析表明,径向速度的气旋性切变与分钟雨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2~5 km高度存在气旋性切变时雨量显著增加,当有两个高度层的切变强度达到2×10-3s-1以上时分钟雨量可达约2 mm,为本次短时强降水的组织特征。
    2024,52(3):330-33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66
    [摘要] (341) [HTML] (0) [PDF 1.48 M] (19019)
    摘要:
    为提高冰雹探测算法(Hail Detection Algorithm,HDA)产品的可用性,针对2015—2020年普洱地区监测到的22次冰雹个例,利用新一代雷达业务应用软件ROSE2.0对相关雷达基数据进行回放及产品分析,以命中率、虚警率、临界成功指数为指标对HDA算法在普洱地区的识别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本地化参数配置方案。结果表明:HDA算法在普洱地区命中率接近100%,但虚警现象非常普遍,使用强冰雹概率(Probability of Severe Hail,POSH)的预警效果优于任意大小冰雹概率(Probability of Hail,POH),且冰雹尺寸越大POSH虚警的概率越低。进一步使用模拟测评法对POSH算法的适配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正确输入降雹日当天的0 ℃层和-20 ℃层高度能有效减少POSH的虚警率及提高临界成功指数;同时使算法预测的最大冰雹直径普遍偏大的情况得到控制,其中,中小冰雹直径偏离百分比减小76.07%,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大冰雹。此外,增大反射率因子及POSH阈值能有效控制虚警,但也导致漏报次数快速增加,当阈值太大时命中率明显降低,为了保证较高的命中率和临界成功指数,选择Z=50 dBz或POSH=70%为阈值能明显改善HDA算法的识别效果。
    2024,52(3):309-31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23
    [摘要] (306) [HTML] (0) [PDF 8.58 M] (18996)
    摘要:
    针对静止轨道遥感卫星上多通道扫描型载荷成像、传输与存储过程中,存在数据质量下降等问题,本文在经典三维块匹配算法(Block Matching 3D,BM3D)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多层级小波分解的并行执行策略。首先,使用小波变换对原始气象遥感图像分解,得到4个图像分量;其次,将所得图像分量进一步进行3级分解,并选择其中的10个图像分量;最后,每个分量并行执行BM3D滤波器去噪,并重构10个分量的输出图像。与传统BM3D去噪算法相比,改进BM3D算法的计算量可有效降低20%以上。通过与中值滤波、均值滤波、NL-Bayes、BM3D四种降噪算法进行实验对比,所提算法的峰值信噪比平均增益在0.39~4.45 dB之间,特别是在高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的混合噪声去噪方面要显著优于选取的四种对比算法。
    2024,52(3):340-34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82
    [摘要] (170) [HTML] (0) [PDF 2.24 M] (18978)
    摘要:
    为实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目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简称天擎)建立了基于海光X86服务器和麒麟操作系统的仿真环境。在仿真平台运行中发现,基于容器技术的产品加工与流水线子系统容器调度性能较差,不能满足用户融入算法的时效要求。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选取天擎仿真环境和业务环境的3种CPU芯片服务器和3种操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系列组合对比测试用例,找到了影响容器调度性能的关键因素—操作系统内核,并进一步分析了操作系统内核设置对系统实时性和吞吐量的影响以及适用的业务场景。最后给出了麒麟操作系统内核调整方法,通过调整内核设置,容器调度性能大幅提高,满足了产品加工系统的时效要求,为实现天擎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2024,52(3):424-433,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52
    [摘要] (223) [HTML] (0) [PDF 9.05 M] (18925)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星地闪电观测资料运用,本文基于2020年6—8月FY-4A/LMI闪电数据(LMIG)和浙江省ADTD-2C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对比分析两套闪电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雷达和云顶亮温资料,分析了2020年7月15日浙江省雷暴过程两套闪电观测资料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0年6—8月,浙江省LMIG与三维闪电比值为1∶44.43;两套资料闪电月分布和空间分布总体一致;就日分布而言,LMIG呈现双峰结构,三维闪电则为单峰结构。两套数据时间匹配窗口大于1.8 s、经纬度匹配窗口大于0.5°时,匹配率趋于稳定;与LMIG匹配的三维闪电高度主要集中在16 km以下,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50 kA以下。2020年7月15日浙江省午后雷暴天气,LMIG与三维闪电比值为1∶25.44;LMIG首次闪电及峰值时间均滞后于三维闪电首次闪电及峰值时间;此外两套闪电资料时间演变与雷暴发展有较好的对应,空间变化与云顶亮温低值区也有较好的对应。
    2024,52(3):367-37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72
    [摘要] (145) [HTML] (0) [PDF 13.77 M] (18905)
    摘要: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集合预报资料及浙江全省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e, BMA)方法对2020年浙江超长梅汛期开展降水概率预报订正试验。采用平均绝对误差、连续等级概率评分、布莱尔评分BS、Talagrand、概率积分变换(Probability Integral Transform, PIT)直方图及属性图检验方法对本次过程BMA订正前后的概率预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50 d为适用于浙江梅汛期ECMWF集合预报订正的BMA最优训练期,经最优训练期的BMA订正后,预报离散度有所增加,预报误差有所下降;②BMA对0.1 mm、10.0 mm和25.0 mm阈值降水的订正效果显著,经BMA订正后3个阈值的降水预报BS下降率分别为25.92%、19.29%、4.76%,但对超过50.0 mm的降水订正效果不明显,且随着降水阈值增加,BMA的订正效果减弱;③在强降水个例中,BMA能有效减少各阈值降水预报概率大值落区偏差,使订正后的降水预报概率大值区与观测落区更一致。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1981(1):28-32, DOI:
    [摘要] (6470) [HTML] (0) [PDF 380.04 K] (4235)
    摘要:
    一、序言从1973年10月以来,日本气象厅的电子计算中心每天作出两次重要天气图(Significant Weather Chart),其工作几乎全是由电子计算机做的。有两种天气图用机器计算并绘制的,一种是亚洲地区图,另一种是太平洋地区图,它们均向外传真播送。起初,这种重要天气图是和数值天气预报的三层
    1980(3):27-31, DOI:
    [摘要] (6443) [HTML] (0) [PDF 331.86 K] (4386)
    摘要:
    目前我国县一级气象站有的已配备传真接收机,个别台站曾接收日本东京JMH或JMJ广播的传真图,由于他们每日广播传真图种类较多,不少的图覆盖面积不限于日本列岛,而西达100°E一带,可供我们预报之参考.由于这项工作不少台站现在才开始,对业务及外文不熟悉,如何识别各种传真图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根据所收集的材料及我们几个月来所能收到的传真图编写此文,重点放在JMH广播.对各种图上标注的英文、缩写字等均标写清楚,以便供英语不
    2004,32(4):251, DOI:
    [摘要] (5950) [HTML] (0) [PDF 423.81 K] (5587)
    摘要:
    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是以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NEXRAD WSR-88D技术为基础进行研发的。由于NEXRAD雷达只支持体积扫描工作方式,需要对CINRAD/SA雷达系统进行改造,以实现RHI/PPI扫描工作方式。对CINRAD/SA雷达RHI/PPI扫描模式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讨论。
    1980(6):32-33, DOI:
    [摘要] (5743) [HTML] (0) [PDF 158.03 K] (4247)
    摘要:
    大气透明系数P_m是表征大气混浊程度的重要参数.其表达式为: P_m=(S_m//S_o)~(1/m) 式中m——大气质量数;S_o——太阳常数,取值1.98卡/厘米~2分;S_m——到达地表面的垂直辐射强度. 为了消去福布斯(??)效应对大气透明系
    1974(8):28-29, DOI:
    [摘要] (5717) [HTML] (0) [PDF 108.72 K] (5261)
    摘要:
    计算纯净液态水(平)面上不同温度的饱和水汽压公式有许多种,现就其中几种进行比较如下:1.史密森气象常用表(Smithsonian Meteorological Tables)所用的戈夫一格拉奇(Goff-Gratch)公式(1946):
    2008,36(6):760-763, DOI:
    [摘要] (5521) [HTML] (0) [PDF 464.40 K] (5431)
    摘要:
    对近50年成都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用气候突变理论对日照时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成都市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变化率为每10年减少69.41 h,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63年)与谷点(1989年)相差可达662.8 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季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减少的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相应的气候变化率分别为每10年-29.77、-20.17、-9.91、-9.56 h。各月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8月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4月减少的趋势较弱。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时数在1978年附近发生突变,表现为日照的急剧减少,从气候多日照时段转变成少日照时段。
    1975(10), DOI:
    [摘要] (5351) [HTML] (0) [PDF 205.12 K] (4174)
    摘要:
    非洲东部地区(简称东非)的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在气候特征上同属于东非赤道气候型。一、东非乌、肯、坦三国的温度、雨量特征温度: 东非乌、肯、坦三国,临近赤道,地处低纬,太阳几乎终年都是直射,在人们的想象中气候应是十分炎热的。其实不然,由于东非高原位居三国中央,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且有海洋、湖泊的调节作用,三国的气候不仅不过于炎热,反而相当凉爽,许多地方四季如春。一般来说,乌、肯、
    1980(3):34-35, DOI:
    [摘要] (5109) [HTML] (0) [PDF 129.47 K] (3793)
    摘要:
    窦1每日广播的时间与内容呼号:JMH启用日期:1980年2月1日广播盯万丁f司代号(报头)广播时间代号(报头)黔’·卿帅.......r‘月.,.... n nnn八un︸口︺八幻尸n‘今一今︼9‘,曰,一少︺Zc自2 29叼,目2,︺ n︺n八IJn曰︸八U八曰八U 11,1-上;J-J二‘注,11︸︵卫1飞︸1.嘴工j.胜了..卫.月....O勺1、tF、、PN叮山叮︸,妇.J喻,‘11002300410工0001140 12801480206AUXNSOFUXN504AXXN0828084609000920093809581018t 0360224CtJXN40242FUAS507FXAS78了FUAS702FUAS502FUAS302ASASANASCOPNCOPNISOJPSTPNCOJPCOPN0300F…
    1983(5), DOI:
    摘要:
    太空时代正式开始于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旅伴1号”是在那天由苏联射人轨道的。它是一个直径23英寸(58厘米)、重185磅(84千克)的球体,是用经过改装的洲际弹道
    1985(6):16-24, DOI:
    [摘要] (4563) [HTML] (0) [PDF 728.34 K] (3931)
    摘要:
    一、前言 ECMWF(以下简称中心)的第一个业务模式是网格点模式,分辨率为经、纬向1.875°,垂直方向15层,于1979年8月1日开始做每周5天的业务预报,从1980年8月1日起开始做每周7天的业务预报。第二个业务模式是一个谱模式,于1983年4月21日投入业务使用。
    2008,36(4):474-479, DOI:
    [摘要] (4446) [HTML] (0) [PDF 650.10 K] (4985)
    摘要:
    通过在宁夏地区选择3种典型的土质结构,分别设置了3种不同结构的防雷接地体,经过1年的对比观测,用回归方法来分析平均气温和土壤湿度变化对不同土壤电阻率和不同结构接地电阻的影响,说明不同土质结构在不同时间(或季节)内、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和不同结构防雷接地体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提出了防雷接地体的敷设和结构性能最优要求。
    2005,33(4):340-344, DOI:
    [摘要] (4188) [HTML] (0) [PDF 146.22 K] (7074)
    摘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给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内蒙古草原气候特点及气候对牧草生长、畜种分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内蒙古气候湿润度的某些等值线与土壤带的分界线几乎完全重合,表明土壤带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气候和土壤环境是草场类型及其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以气候湿润度为主要依据,结合内蒙古土壤带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草原生态类型区域的划分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指出近年来的气候增暖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气候变化,虽使草原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未使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类型有所改变。
    1984(4):27-30, DOI:
    [摘要] (4150) [HTML] (0) [PDF 280.27 K] (4458)
    摘要:
    1.引言在六十年代以前,在大气环流的诊断研究中,特别是在扰动与基本气流相互作用中都是应用动量通量及热量通量。在六十年代初,著名气象学家 Ch-arney 提出用波的折射指数来描述行星波在垂直切变基本气流的传播。与此同时,Eliassen 和Palm 也提出一个与动量通量及热量通量相关联的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行星波在切变基本气流的传播。在七十年代,许多研究定常行星波的学者都用Eliassen 和 Palm 原来所定义的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波的垂直及侧向传播。例如,Matsuno,Kasa-hara 等,Hayashi 和 Golder 都是应用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定常行星波的传播。然而,当波在具有切变的基本气流中传播,波的能量是不守恒的。Anderew 和 McIntyre 从位涡
    1984(5):75-76, DOI:
    [摘要] (4061) [HTML] (0) [PDF 175.10 K] (4049)
    摘要:
    本文提出一个通过土壤容重和最大吸湿性确定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计算方法。以生草-灰化土为例证明计算最小持水量的均方差不超过2.5%,而毛管持水量的均方差不超过2.0%。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称为土壤持水力,而土壤保持的水量称为土壤持水量。按规定条件把持水量分为吸附性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全持水量。本文研究了对鉴定农作物水分保证率和计算排灌量都有重要作用的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地下水位深的情况下(通常大于3米),土壤中保持悬挂状态的水量称为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一般指地下水位以上10厘米高度上土壤毛细管中保持的水量。一些文献对实际中广泛采用的确定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方法做了详细论述。尽管这些方法也很费力而且带有许多主
    1977(8):27-29, DOI:
    [摘要] (4033) [HTML] (0) [PDF 301.57 K] (3298)
    摘要:
    北半球概况 1976年1—8月,北半球平均环流特征是极地地区对流层高度偏低;中纬度特别是在太平洋,大西洋和西欧地区则偏高。低纬度在冬春季节,其高度略偏低,这使得西太平洋出现了异常而不合季节的台风活动。因此,北半球西部(90—180°W)的极地西风带,
    1980(3):36-37, DOI:
    [摘要] (3960) [HTML] (0) [PDF 110.35 K] (4087)
    摘要:
    根据所收集的JMH/JMJ广播传真图上常用的缩写和英文词组,整编如下.为了使传真图上字迹清晰,英文字母大多用大写.为便于查阅,这份材料也全部用大写英文字母.以下采用下列格式编整: 缩写(“-”表示无缩写)/全称或词组/中文 A/ANALYSIS/分析 -/ACTIVE CONVECTIVE CLOUD AREA(CVD)/活跃对流云区AH/THICKNESS ANALYSIS/厚度分析 -/AMOUNT OF PRECIPITATION/总雨量 AN/NEPHANALYSIS/云层分析 ANAL/ANALYSIS/分析 ANAS/NEPHANAL(GMS)/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分析
    1976(1), DOI:
    摘要: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
    2010,38(1):1-8, DOI:
    [摘要] (3871) [HTML] (0) [PDF 988.69 K] (8073)
    摘要:
    针对目前最主要的3种再分析资料NCEP、ECMWF、JMA,从各家再分析中心所采用的同化方案、所用到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相关的偏差校正方法方面,进行相关介绍和对比,以便对再分析资料的特点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我国未来再分析工作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各家再分析中心采用的同化方案主要为三维、四维变分方法和最优插值法。各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所选用的数据类型不同,以及所采用模式在分辨率上的差异。此外,还从经验出发简要给出了各类再分析资料在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各类再分析资料的选择使用方面提供参考。简单陈述了国内再分析工作的进展,并给出了提高我国再分析工作质量所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979(6), DOI:
    [摘要] (3857) [HTML] (0) [PDF 112.14 K] (3974)
    摘要:
    所谓微型计算机,是指字长4~16位,运算速度比小型计算机慢一个数量级,但体积更小的一类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有时也叫做微型处理机。1971年底,美国生产半导体器件的 Intel 公司首次制成的4004型微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字长为4位,其中央处理装置采用并行处理方式,大小仅8mm×23mm,16个插脚,中央部分是一块大约3mm 见方的硅片,在这一小块硅片上,集积了大约2200个晶体管。后来,该公司又制成了8008型8位并行处理机及8080型机,Motorola 公司也制成了6800等机型。现在已经出现处理速度与小型计算机相当的16位并行微型处理机。
    2001,29(4):39, DOI:
    [摘要] (3804) [HTML] (0) [PDF 123.18 K] (7206)
    摘要:
    沈阳市位于东经 1 2 2°2 5′0 9″至 1 2 3°48′2 4″、北纬 41°1 1′1 5″至 43°0 2′1 3″之间 ,东西跨度 1 1 5km ,南北跨度 2 0 5km ,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工业基地 ,而且也是农业大市。了解近 50年沈阳市的气候状况 ,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贸易等市场的大流通和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本文利用 1 951年以来沈阳市气象资料和现有的 1 987年以来农业生产实况记录及相应的农业气象服务历史资料 ,分析了近 50年沈阳市气候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1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旱涝灾害严重近 50年 (1…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1973(3):47-51, DOI:
    [摘要] (2016) [HTML] (0) [PDF 243.53 K] (3467)
    摘要:
    关于北京气候在未来10年内的演变趋势问题,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对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和北京二百多年降水资料(包括晴雨录)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结果如下。一、北京二百多年降水资料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北京二百多年降水资料,我们选用下列计算式作为多雨年、少雨年和正常年的标准: R≥R。+d_+/2为多雨年;R≤R。-d_-/2为少雨年;R。-d_-/2
    1973(3):42-46, DOI:
    [摘要] (1543) [HTML] (0) [PDF 326.28 K] (3629)
    摘要:
    湖北石首县调关,有位陈敬承老农,现年72岁。他20岁开始注意观测星空和当地旱涝的关系,正式记载行星(主要是水、金、火、木、土星)的方位,以及旱涝和长江水位涨落情况已有40年。通过长年观测,他发现如几个行星参差运动,当年为平年;如几个行星在夏至附近集中出现,当年可能发大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几个星集中出现,力量就大,就会引起天气变化”。观测内容当行星靠近地球一边运行时,从地球上看,有逆行现象。这就是观测行星逆行的开始时
    1973(3):37-42, DOI:
    [摘要] (1590) [HTML] (0) [PDF 474.38 K] (3599)
    摘要:
    关于世界气候振动的问题,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从讨论“北极增温”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鲁滨什太茵(1946)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及其性质问题的研究报告。她对1940年以前的年平均温度资料作了10年滑动平均的分析,发现气温存在显著的振动,而且这种振动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具有一致性。利斯加尔特(Lysgaard 1949)根据1940年以前的资料发现以格凌兰和须匹茨卑根增温最大,由此向南增温现象减弱或者完全没有增温。譬如当时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一月份气温是明显下降的。 1950年成立特(Willet)利用北半球100个站的1880—1939年的气温资料,估计温度在行星尺度范围内变化的总趋势。他发现从1885年起整个半球的冬季温度和年平均温度有明显的增温趋势,但是就半球的各个部分而论,这种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增温趋势冬季约1℃,
    1973(3):31-36, DOI:
    [摘要] (2135) [HTML] (0) [PDF 321.58 K] (3484)
    摘要:
    目前在做超长期气候预报时,人们经常用到太阳黑子。为了今后工作方便,我们在这里把有关太阳黑子的资料及11年周期的分析方法,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关于太阳黑子最完整的记录是瓦尔德梅尔整理的苏黎士天文台1610—1960年的观测结果。其中1749年以后有逐月的相对黑子数。1700—1748年仅有年平均相对黑子数。1610—1699年期间只有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最高(M)及最低(m)出现的时间。此外,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按月公布苏黎士天文台的初步黑子数。每年初公布上一年经过最后核算的黑子
    1973(3):24-30, DOI:
    [摘要] (1803) [HTML] (0) [PDF 417.23 K] (3872)
    摘要:
    未来气候是否异常,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影响,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气侯异常现象比较复杂,预报方法也不成熟。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分析气候异常的历史及成因,寻找其演变规律,探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途径。近来国外关于世界气候异常的讨论很多,主要集中讨论如下四个问题:一、极区的变冷,二、一些国家的干旱与洪涝,三、对70年代以至本世纪末气候的展望,四、气候变化的原因。这里主要围绕前三个问题,谈一谈我们初步分析的结果。目前对于产生气候异常的根本原因,人们还不能给予满意的回答。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候状况均与大气环流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说:气候异常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当然也不应
    1973(3):14-23, DOI:
    [摘要] (1746) [HTML] (0) [PDF 589.33 K] (3568)
    摘要:
    前言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但由于对长期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了解得十分不够,对气候异常的原因目前还处在假说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弄清气候异常的规律,开展对长期天气过程物理本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运转大气这样一部热机,根本的能量是太阳辐射,由于空气的热容量很小,能储存的热量很少,大部分的辐射能被下垫面接受后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供给大气。在某种意义上说,下垫面可以看成是供给大气运动能量的储存器和调节器。由于下垫面海陆分布不均,下垫面接受到的辐射能量以及再贡献给大气的能量在地理上也是不均匀的。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云
    1973(3):2-13, DOI:
    [摘要] (1663) [HTML] (0) [PDF 600.11 K] (3753)
    摘要:
    近年来,世界不少地区大范围旱、涝等灾害性天气现象不断发生,去年我国发生了本世纪以来少见的大范围干旱,这种带有世界性的天气气候异常情况,引起了普遍注意。最近,竺可桢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又作了进一步研究,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从我国大范围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出发,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几个地区旱涝的发展趋势试作一粗略的估计。
    1973(3):1-1, DOI:
    [摘要] (1601) [HTML] (0) [PDF 61.65 K] (3361)
    摘要:
    为了贯彻周总理5月14日对天气气候异常问题批示精神,中央气象局于今年6月在京召开了“气候异常座谈会”。与会代表从大气环流、太阳活动、海洋和大气的相互影响、海洋流冰、地球物理因子以及群众经验等各方面探讨了气候异常问题。并对1973—1980年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展望和估计。本期选登了会上一些分析研究的报告材料和有关资料,供各单位参考。会议认为,1972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了天气气候异常,特别是旱情,无论在范围、持续时间和灾害程度上,都是近年来少见的。但是,对世界上有一些人认为“一次小冰河期将要来到”,或将会有“世界范围的饥馑”,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还缺乏足够的科
    1973(2):35-37, DOI:
    [摘要] (1722) [HTML] (0) [PDF 203.44 K] (3325)
    摘要:
    自气象卫星发射以来,人们从卫星云图上发现热带地区存在大范围的云区,直径达4个纬距以上,定名为云团。随后发现,热带天气系统大多是在云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云团也使其经过地区发生大风和暴雨,从而解释了许多热带地区预报员所难于报出的一些暴雨和大风。于是云团便成为热带气象学中所集中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我
    1973(2):29-34, DOI:
    [摘要] (1581) [HTML] (0) [PDF 455.04 K] (3755)
    摘要:
    一、现代统计预报的发展在气象学中统计预报并不是一件新鲜东西。在20—40年代中曾经流行一时的瓦尔克、保尔、维泽等学派,都是采用统计方法作天气预报的。现代统计预报在以下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统计预报的基本原则是从大量历史资料(子样)中运用统计方法寻找统计规律和关系。现代统计预报采用了大型电子计算机,使它建立在客观而稳定的统计关系上。二、统计数学近20年来有很大发展。如在随机函数理论中出现了概率理论的动力学部
    1973(2):25-28, DOI:
    [摘要] (1628) [HTML] (0) [PDF 288.46 K] (3588)
    摘要:
    数值天气预报方法是根据描写大气运动规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定律(动量增加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组成闭合的方程组,然后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得出未来天气的变化。由于我们对大气演变的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以及数学求解上的困难,因此,通常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预报问题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式。
    1973(2):16-25, DOI:
    [摘要] (2949) [HTML] (0) [PDF 807.16 K] (4063)
    摘要:
    最近10年来,国外对台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台风预报的实际业务也有了一些改善。虽然台风和热带气象学在探测和理论分析上的进展,目前还没有能够显著地提高预报准确率,但从长远来看,将会逐步促进台风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根据毛主席“洋为中用”的教导,我们编译这个材料,供台风研究和预报工作中参考。
    1973(2):10-16, DOI:
    [摘要] (2233) [HTML] (0) [PDF 448.24 K] (3877)
    摘要:
    一、世界气象中心的来由和职责世界气象中心的概念是世界气象组织在建立世界天气监视网最早的决议中提出的。按规定,它属于世界天气监视网三个组成部分(全球观测系统,全球通讯系统和全球资料加工系统)中全球资料加工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三级组成的。所谓资料加工主要是指实时资料的加工,就是将全球通讯系统所收到的各种天气报告制成各种实况图、分析图和预报图。对于历史资料的整编称为非实时资料加工。
    1973(2):1-10, DOI:
    [摘要] (1769) [HTML] (0) [PDF 729.09 K] (3754)
    摘要:
    本文是英国气象局局长B.J.梅森于1970年4月15日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议上的主席致词。前言我愿意乐观地表示,气象学无论作为一门科学或者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在未来30年内,都将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其根据是因为现在有了新的工具(如人造卫星、计算机等)。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过去30年来气象科学的进步,这个进步,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
    1973(1):18-19, DOI:
    [摘要] (1679) [HTML] (0) [PDF 107.28 K] (3473)
    摘要:
    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技术委员会刊物上所介绍的几种世界上抑制农田水分蒸发与植被蒸腾的制剂,都有一定效果,但大部分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我国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文研究室,在武汉化工研究所与大连油脂化工厂,利用石油副产品、植物油、树脂与高碳醇等制剂制成几种成膜物质,喷洒在土
    1973(1):15-18, DOI:
    [摘要] (1676) [HTML] (0) [PDF 225.87 K] (3363)
    摘要:
    人工降水是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近三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技术,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由于这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从空中多获得一些降水量,这对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不少国家相继展开了这项试验研究。人工降水的原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云是由很微小的云滴组成的,云滴的体积增长100万倍才能成为一个普通大小的雨滴。为
    1973(1):1-7, DOI:
    [摘要] (1945) [HTML] (0) [PDF 400.26 K] (3399)
    摘要:
    一九七二年我国虽然遇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风、冻、雹、虫等自然灾害也很频繁,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但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革命委员会以路线斗争为纲,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充分发动群众,以大寨为榜样,以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同严重的干旱和其它自然灾害进行了持久顽强的斗争,经受了严重灾害的考验,
    1973(1):7-15, DOI:
    [摘要] (2474) [HTML] (0) [PDF 400.26 K] (3210)
    摘要:
    1972年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情况,不仅出现的地区多、范围大,而且持续的时间长,因而造成灾害的程度也很突出。今春,世界各地的异常情况又很显著,有些则是从去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尚未结束。这种情况对国际经济、贸易均已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
    1973(3):52-54, DOI:
    [摘要] (1581) [HTML] (0) [PDF 187.46 K] (3515)
    摘要:
    前言海-气作用是近年来人们感兴趣的课题,把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与天气、气候相联系,开始取得某些有实际预报意义的结果。现试从海-气长期反馈效应来探讨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气候趋势。海洋的巨大体积和热容量以及它的内部交换使得它的变化比大气缓慢得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下层海洋参数比较稳定,似可作为长期预报的一个指标。某些研究表明,强洋流区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黑潮是太平洋西部一股巨大的暖洋流,它经台湾向北至日本,约在35°N—40°N转向东去,挟带了大量热量向北输送,因而在海洋的反馈作用上占有重要位置,东亚及西太平洋大气环流及气候状况已经
    1973(3):54-58, DOI:
    [摘要] (1862) [HTML] (0) [PDF 316.39 K] (3687)
    摘要:
    地极移动与地球自转、地球重力都属于地球物理因素,亦称地学因素。这一类因素产生于地球,并受地球的构造及其运动的特点所制约。地极座标是在不断变化的,围绕某一“平均极”描述螺旋状的复杂曲线。地极移动主要

微信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