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的气象条件研究
    余优森
    1992(6).
    [摘要](1488) [HTML](0) [PDF 0.00 Byte](287)
    摘要: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处于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过渡和农牧过渡地带.这里气候干旱少雨,降水分布不均,植被覆盖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在这一地区种草养畜,实行草田轮作,农牧结合,是发展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本文仅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的气象条件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2  《气象科技》1992年目录索引
    1992(6).
    [摘要](1325) [HTML](0) [PDF 0.00 Byte](251)
    摘要:
    一、一般问题(含:气象学史、国内外业务概况、气象人物)痴薪户十二、大气探测与仪器装备(含:气象卫星、雷达、火箭、计算机、通信技术装备)下硷歹丫{磷井书…一才兴法从空间探狈”平流层上层昊氧长期趋势的万{’“hn“‘“rede“ck等}章“仲1‘”92{‘{83一,。 利用检转小孔和光网校准云摘仪器}E·鑫HOvenac等…许继武l’992…’{”0一94 辐射平衡仪校淮鞘麟。作及其应用{新井重界{隋朝阳{‘992…‘}94一封三 LoWTRA哪弃华机上的初步应用·_…刘庚山等{___}1992{“…71一76’ 高能见度的遥感仪器及其校谁的参照标准i}诚意{‘992}“{“8…
    3  未来十年美国各部门对气象服务及其有关研究的要求
    章育仲
    1992(6).
    [摘要](1285) [HTML](0) [PDF 0.00 Byte](260)
    摘要:
    以下讨论联邦政府各部门预测的下个十年任务与要求的变化和趋势.大部分信息是由与各个部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会谈得到的.1.商务部(DOC)商务部/NOAA期望在下个十年内有较大的改进以满足为国家、民用方面提供的基本气象(和水文气象)服务的需要.起草了主要的现代化计划及有关连的国家天气局
    4  热带和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和运动学结构
    Ming-Sen Lin Chong-Chih Yang 杨志伟
    1992(6).
    [摘要](1254) [HTML](0) [PDF 0.00 Byte](277)
    摘要:
    1.引言从气候上看,春末时东亚上空的东北冬季季风将逐渐演变成夏季西南季风环流型.伴随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静止锋经常在台湾地区出现.但实际上伴有强降水的夏季强锋面类型的个例并不多,在过去15年中仅找到两个.然而,1989年7月26日至30日在台湾中部和北部出现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现象有明显的锋面侵袭,超过10英寸降水的活跃MCS和一个热带低压(TD).本文就台湾区域的MCS的运动学
    5  论非线性科学与大气科学中的非线性研究
    章基嘉
    1992(6):1-9.
    [摘要](1307) [HTML](0) [PDF 910.44 K](1348)
    摘要:
    一、引言在近几十年中,大气科学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大气科学正在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阶段逐步向以认识大气中各种复杂现象的物理规律为基础,不断引进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客观定量的阶段发展.在这方面,数值天气预报和卫星气象学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纵观
    6  中纬和热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Rutl. SA 诚意
    1992(6):9-18.
    [摘要](1210) [HTML](0) [PDF 941.56 K](1250)
    摘要:
    文中评述了对中纬和热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
    7  十七个大气环流模式模拟雪—气候反馈的结果分析
    Cess RD 王亚光
    1992(6):27-31.
    [摘要](1231) [HTML](0) [PDF 380.68 K](1356)
    摘要:
    一般认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因受雪的反馈作用而加强.通常对此的解释为:较暖的地球积雪覆盖面减少从而导致这样较暗的星球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在十七个大气环流模式中,我们应用海面温度扰动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一个量,对这些模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并指出,云的相互作用和长波辐射都可能导致额外的加强或缓和增暖的作用.在十七个气候模式中,雪反馈净效应的量是显著不同的,该量在一些模式为弱负反馈,而在其它的则为强正反馈.
    8  美国1986和1987年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Augu. JA 官凤山
    1992(6):32-38.
    [摘要](1315) [HTML](0) [PDF 616.45 K](1260)
    摘要:
    本文应用美国GOES卫星红外云图研究了美国1986和1987年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1986年出现了58个MCC,接近打破记录,1987年出现了44个.虽然这两年出现的MCC数量都超过了1985年以前7年的平均数,但它们的季节分布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在晚春和初夏,即MCC平均季节分布的峰值期,却存在着一个无MCC的持续时段(约3周).通过对这两年"无MCC时段"和"MCC活跃时段"的平均大尺度地面和高空环境场的比较,研究了这一特殊情况.结果证明,低层强热力强迫以及对流层中、低环境场的恰到好处的配置对MCC的形成最重要.
    9  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Frit. JM 江吉喜
    1992(6):38-47.
    [摘要](1206) [HTML](0) [PDF 831.58 K](1354)
    摘要:
    本文运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的增强显示红外圆盘云图,给出了1983-1985年期间西太平洋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气候学研究.结果指出,在西太平洋地区MCC是常见的系统,并且表现出许多与美洲MCC相同的特征.这种系统活动在夜间,并且往往形成在陆地上或者紧靠陆地的邻近地区.在美洲,它们的冷云罩(Cold Cloud Shield)持续时间约为10小时,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持续约11小时.冷云罩的大小分布与美洲的相似,大多数面积在2~3×10~5平方公里之间.这种系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季节分布也与美洲的相似.具体地说,它们的最高频率在中纬度地区出现在春末夏初,低纬度地区则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暖季中.如同西半球系统一样,西太平洋地区的MCC发生在气候学上具有高θ_e空气的低层急流和高层分流出现的区域.而它们的移动路径如同美洲的系统,典型地移向700-500hPa中气候平均气流的右侧(南半球移向左侧).这种对平均气流的偏离朝着高θ_e空气源区方向.少数移动在水面上的MCC形成了热带风暴;同样,少数移动在陆地上的热带系统形成了MCC.由于西太平洋地区与美洲MCC性质和环境很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它们在实质上是同一现象.鉴于它们在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经常出现,很可能使它们对全球水分循环起重要作用.
    10  台湾地区中尺度试验(TAMEX)简介
    吴天棋
    1992(6):47-51.
    [摘要](1337) [HTML](0) [PDF 451.63 K](1306)
    摘要:
    一、概况台湾地区常受灾害性洪水困扰,1985年台湾针对改进暴洪的预报,制定了台湾地区中尺度试验(TAMEX)计划.其主要目的是研究:1.梅雨锋环流;2.中尺度对流系统;3.台湾地形影响;4.地形、梅雨锋和中尺度对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着重于由这些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暴雨.TAMEX的长期目标是改进暴洪的预报.
    11  热带和中伟度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和运动学结构
    Lin M-S 杨志伟
    1992(6):51-53.
    [摘要](1340) [HTML](0) [PDF 250.83 K](1182)
    摘要:
    12  垂直对流与倾斜对流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
    Mill. TL 吕越华
    1992(6):54-56.
    [摘要](1391) [HTML](0) [PDF 252.97 K](1450)
    摘要:
    1.引言对称不稳定性("倾斜对流")在大气中起一定作用的看法是有道理的.除理论研究外,Emanuel和他的同事已观测到部分中纬度斜压系统对于倾斜对流来说是中性的,即θ_e(相当位温)和M(总动量)面相互平行.认为在水平温度梯度存在的情况下只要有垂直对流作用就能使大气稳定到倾斜对流,这是没有道理的,其实倾斜对流本身必定出现,并在垂直对流消失之处取而代之.较为合理的观点是认为这些并不是两种互不相关的现象,而是一种较普遍现象的两种情况.
    13  热带气旋分析中使用GMS资料的某些改进
    秋原武士 胡圣昌
    1992(6):56-58.
    [摘要](1383) [HTML](0) [PDF 248.75 K](1371)
    摘要:
    (日本)气象卫星中心一直与日本气象厅预报部合作,实施在热带气旋分析中更好地应用GMS资料的研究课题,本文介绍该课题的背景和概要,以作为本期后面四篇介绍课题一些成果的文章的引言.
    14  湿润大气中锋生的非流体静力模拟
    Lofo. JP 徐明
    1992(6):59-61.
    [摘要](1097) [HTML](0) [PDF 237.75 K](1235)
    摘要:
    1.引言在过去二十年间,大量观测已揭示出伴随锋面系统的带状降水结构.这些研究强调指出,千差万别的天气现象是发生在锋面系统内包含的不同时空尺度上.因此对降水带的理解和预报,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半地转理论(Hoskins和Bretherton,1972)是当今全面阐述锋生过程的最合适的基本构想.为改进对锋面的描述,通过显式模拟对流和大尺度气流,用非流体静力云模式(Redelsperger和Sommeria,1986)对由切变引起的锋生,进行二维高分辨率(5km)模拟.模式的
    15  小参数气候模式
    С. ΒΗ 许泊天
    1992(6):61-65.
    [摘要](1392) [HTML](0) [PDF 377.12 K](1365)
    摘要:
    本文提出了海洋-大气-冰气候系统的综合模式,它由描述海面平均温度变化和海冰扩展边界变化的两个非线性预报方程所组成.在该模式描述的气候系统内会产生自振动状态.研究了系统对地球轨道参数扰动所造成的日射率变化的响应.已经证明,为了正确地描述气候的长周期振动,必须考虑世纪间的气候变率,根据模式,这种气候变率对气候振动谱有重大影响.本文还模拟了气候系统从非周期状态到周期状态的转变(从上新世到更新世的转变).
    16  由METEOSAT卫星红外窗口辐射率估计海上可降水分
    Schme. J 章育仲
    1992(6):66-74.
    [摘要](1382) [HTML](0) [PDF 667.64 K](1419)
    摘要:
    对由地球静止卫星METEOSAT观测的晴空红外(IR)窗口(10.5-12.5μm)辐射率反演海上可降水分(PW)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此方法是以对考虑到水汽谱线及水汽连续谱吸收的IR窗口通道作前向辐射计算为基础的.辐射计算应用有关海面温度(SST)和温度廓线的相关资料.通过改变湿度廓线建立起卫星观测的亮度温度和PW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面积相当于约20km×20km的32×32IR象素区段进行反演.METEOSAT反演与大西洋岛上常规无线电探空站PW测量的比较表明,均方根(RMS)差约为0.59gcm~(-2),几乎与两通道IR方法的结果相同,然而比文献中报道的微波反演差.这种利用由地球静止卫星提供的频繁观测数据的METEOSAT基本方法可能是有潜力的.把无线电探空仪的PW与只利用SST和直接建立SST与PW关系的克劳修斯-克拉珀龙型方程得出的简单的估计值进行了比较,得到的RMS差为0.73gcm~(-2).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T)短期预报与岛屿无线电探空站的PW之间的RMS差为0.55gcm~(-2).
    17  适用于专用微波遥感成像仪的新的地球物理算法
    Petty GW 黄意玢
    1992(6):74-79.
    [摘要](1352) [HTML](0) [PDF 475.06 K](1243)
    摘要:
    一、引言自发射第一颗"专用的微波遥感成像仪"(SSM/I)以来,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真正经过检验并正式发表的、估算全球范围内海洋上空大气参数的方法仍少得惊人.因为我们的兴趣在于用SSM/I的数据对海洋上空的天气系统做个例研究,所以我们要组合成一套统一的计算方法,使我们能够从原始的SSM/I图象提取出最多的有用的环境信息,同时又照顾到遥感器的分辨率和交叉参数的污染.虽然这一目标只部分得以实现,
    18  国防气象卫星计划中的微波成像仪/探测器专用传感器(SSMIS)
    Swad. SD 许继武
    1992(6):80-83.
    [摘要](1640) [HTML](0) [PDF 279.10 K](1637)
    摘要:
    1.引言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打算在Block 5D-3卫星上装备一套空气喷气电子系统部目前正在设计和制造的微波成像仪/探测器专用传感器(SSMIS).空气喷气电子系统部还负责SSMIS上行链路飞行软件和包括反演算法的SSMIS地面处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SSMIS将提供低层大气温度廓线和湿度廓线、高层大气温度廓线,以及12个附加的环境参数,包括海洋风速、降
    19  关于二氧化碳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的研究
    矢岛正晴 张庆阳
    1992(6):84-89.
    [摘要](1487) [HTML](0) [PDF 518.06 K](1778)
    摘要:
    一、引言夏威夷岛的冒纳洛阿观测站1958年以来的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具有夏季减少,冬季增加的季节性变化,每年约以1.4 ppm的比例增加,1990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53.4ppm.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矿物燃料的消费,若按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到203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倍增.
    20  种草养蓄农牧结合的气象条件研究
    余优森
    1992(6):89-93.
    [摘要](1375) [HTML](0) [PDF 391.55 K](1233)
    摘要: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