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用中尺度数值模式诊断强风暴潜势研究
    张家国 王珏 王叶红
    2008, 36(2):129-133.
    [摘要](1620) [HTML](0) [PDF 525.41 K](1598)
    摘要: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计算、输出若干与强风暴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常规物理量和对流参数,研究应用模糊逻辑学技术的强天气潜势诊断的方法,开发出雷暴、冰雹、雷雨大风3类对流性天气落区的潜势预报产品,并进行了初步的业务试验。结果表明,融合多个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输出的对流参数和物理量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诊断强对流天气,对业务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2  不同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中游汛期降水模式预报试验
    李俊 王斌 王志斌 沈铁元
    2008, 36(2):134-138.
    [摘要](1973) [HTML](0) [PDF 514.88 K](2134)
    摘要:
    利用中尺度模式多个物理过程组合成不同预报方案,对长江中游汛期降水预报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中游汛期降水的预报效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随降水预报量级的提高而愈加明显;而就试验而言,Grell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与Blackadar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组合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就单个降水个例而言,预报效果相对好的参数化方案存在不确定性,集合平均预报相对稳定且优于大多数方案,其对降水评分的改进尤其体现在暴雨以下量级的预报中。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浙江汛期旱涝预测方法研究
    滕卫平 俞善贤 胡波
    2008, 36(2):139-144.
    [摘要](1727) [HTML](0) [PDF 485.52 K](1539)
    摘要:
    利用浙江省38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得到了能够反映全省旱涝状况的指标,将其作为预报量,通过对前期大气环流场、海温场的相关分析,提取高相关因子,然后运用逐步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技术分别建立浙江省汛期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集中了众多预报因子的预报信息,有效地利用了支持向量机方法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无论在历史样本拟合的精度上还是模型实际预测的能力上都比逐步回归模型有一定提高,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  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的预测
    刘艳群 粱必骐 唐宇
    2008, 36(2):145-149.
    [摘要](1750) [HTML](0) [PDF 698.79 K](1485)
    摘要: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月降水资料,以及前期太平洋海温场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利用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该流域夏半年(4~9月)降水分布进行主分量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对前25个主分量的预测就能很好地预测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的变化,2004~2006年预测结果与实况较接近。预测因子取自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的主分量,为降水的预测提供大量有用信息。该方法在实际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  一种可业务化的雷电潜势预报方案
    梁巧倩 林良勋
    2008, 36(2):150-154.
    [摘要](2042) [HTML](0) [PDF 551.07 K](1879)
    摘要:
    利用2000~200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业务应用的数值预报产品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基于雷电发生的天气学分型和完全预报方法原理,以可业务实时实现为原则,对广州地区雷电的短期潜势预报进行了研究,引入了“马赛克化”、不确定度概念以及多元回归、线性/非线性拟合方程等数学统计方法,得到一种较有效的雷电短期潜势预报方案,该预报方案在实时业务预报中试用,预报结果对雷电潜势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6  强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胡玲 张殿江 吴强
    2008, 36(2):155-159.
    [摘要](1842) [HTML](0) [PDF 7.40 M](1543)
    摘要: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重点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对2002年7月15日发生在天津市宁河县的冰雹天气过程和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速度图上中尺度系统的回波特征和反射率图上的图像特征。结果表明:虽然产生这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不同,但雷达回波上显示都是超级单体风暴,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是77.5 mm〖DK(〗·〖DK)〗h-1的暴雨且回波移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是直径40 mm的大冰雹且回波移
    7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及临近预报
    丁青兰 刘武 朱晓虎 李靖
    2008, 36(2):160-163.
    [摘要](2114) [HTML](0) [PDF 5.70 M](1566)
    摘要:
    为了对飑线这类强天气作有效的预报、预警,同时对临近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作初步的检验,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临近预报系统分析了2006年8月1日北京地区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飑线是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飑线上强风暴的强度大、高度高;飑线速度剖面图中显示有低层辐散、中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迅猛增加到比较大的数值对冰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冰雹指数产品中以强冰雹概率大于30%作为冰雹预警门限则有较好的效果;边界层辐合线起到了触发对流和加强对流的作用。临近预报
    8  可降水量同化对初始湿度场调整的应用研究
    何芬 赖绍钧 池艳珍 温珍治 许金镜
    2008, 36(2):164-167.
    [摘要](1759) [HTML](0) [PDF 570.96 K](1561)
    摘要:
    设计了一个三维变分同化方案,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和由实况观测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资料,运用该变分同化方法改善初始湿度场,并对2003年7月9~1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①可降水量资料的变分同化对初始湿度场具有较强的调整能力;②同化可降水量后,可以明显地改善模式初始湿度场,能够有效地提高降水模拟的准确率。
    9  青藏高原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邹燕 赵平
    2008, 36(2):168-173.
    [摘要](1995) [HTML](0) [PDF 691.98 K](1759)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降水、气温、积雪及能量源汇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众多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研究显示,近百年来高原的气温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之前偏冷,20~50年代偏暖,60~70年代气温下降以及80年代至今的持续偏暖;80年代前后全球性的暖跃变在高原气候变化上同样存在,而且更超前于北半球。全球变暖的环境下,高原降水趋于增加,高原积雪呈偏多状态。高原气候的变化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文中还综述了青藏高原的热源和地形作用对亚洲季风爆发、季风区
    10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陈永仁 李跃清
    2008, 36(2):174-179.
    [摘要](1863) [HTML](0) [PDF 723.28 K](1814)
    摘要:
    南亚高压是夏季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区域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关于南亚高压的研究,气象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开创性成果,并逐渐认识到南亚高压的演变对北半球及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南亚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东西振荡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极涡的研究及其与南亚高压的一些初步关系,指出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规律和异常特征存在的具体关
    11  浙江干旱特征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
    樊高峰 苗长明 毛燕军 张小伟
    2008, 36(2):180-184.
    [摘要](2071) [HTML](0) [PDF 1.14 M](1752)
    摘要:
    应用干旱综合指数对浙江自1952年以来的干旱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用小波分析方法对50多年来的夏秋季降水、气温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浙江发生强干旱往往会连续两年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及21世纪以来浙江干旱强度比较强,强干旱的发生与夏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是同步的;70年代末气候发生突变,浙江从干旱期转入湿润期,21世纪以来,气候有一次小振动,浙江由湿润期转入干旱多发。
    12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沈爱华 王成友 任广成
    2008, 36(2):185-189.
    [摘要](1665) [HTML](0) [PDF 614.94 K](1588)
    摘要:
    利用1951~2005年北京气温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北京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环流特征以及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冬季气温变化具有50、60年代低,自70年代开始逐年代升高的趋势,90年代至今处于高温时期。北京冷暖冬年,其同期和前期500 hPa环流特征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北半球副高及有关副高单体其强弱变化,对北京冬季气温有很好的指示性。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海温和南赤道海流区海温异常变化可作为北京冬季异常冷暖的前兆信号。前期春季南赤道海流区海温异常
    13  山东半岛致灾大暴雨成因个例分析
    杨晓霞 李春虎 李锋 石磊 肖明静
    2008, 36(2):190-196.
    [摘要](1890) [HTML](0) [PDF 8.76 M](1567)
    摘要:
    对2006年7月27日山东半岛东部致灾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暴雨是由4个中β尺度的对流云团影响产生的。在华南沿海登陆的0605号热带低压“格美”的倒槽、高空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在热带低压的东部和副热带高压的西侧形成偏南风低空急流,建立起通向暴雨区的水汽通道。低层暖湿气流的输送,使得中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和对流性不稳定。在低空南风急流的左前方,辐合、正涡度和上升运动发展,正k螺旋度增强;高空槽前西南风急流的右后侧,辐散和负涡度发展,负k螺旋度猛烈发展,对低层产生抽吸作用,加强了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
    14  福建北部持续性暴雨个例分析
    李霖 黄永玉 江彩英
    2008, 36(2):197-201.
    [摘要](1495) [HTML](0) [PDF 4.56 M](1526)
    摘要:
    分析了福建省南平市2006年最强一次持续性暴雨期间降水强度和降水区域不同的6月6日和7日的天气形势、大气层结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经向度越大,天气系统越明显,层结愈不稳定,降水强度越强。在一定的天气背景下,不同来向雷达回波的合并预示有强降水,暖平流的爆发程度和冷空气入侵情况的不同使降水强度也不同。K指数和SI指数与降水强度较为一致,指数绝对值越大,降水越明显。结合单站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可进一步做好精细化预报。
    15  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
    高桂芹 齐作辉 董玉武
    2008, 36(2):202-205.
    [摘要](2030) [HTML](0) [PDF 443.76 K](1452)
    摘要:
    用DTOPSIS(Dynamic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对唐山市11个县市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整体水平按优劣可分为4个区,即西北部山区(温和湿润区), 中部平原(暖和较湿润区),中南部沿海(温暖区),东北、东南和西南(温和半湿润区);大致呈现纬度高的地区优于纬度低的地区、平原优于沿海的趋势;西北部的山前平原优于中部平原,中部平原优于沿海。
    16  气候变化对小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朱宝文 许存平 宋理明
    2008, 36(2):206-209.
    [摘要](2152) [HTML](0) [PDF 467.92 K](1734)
    摘要:
    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分析小油菜生育期气候变化规律。观测资料表明,小油菜生育期气温升高,气候变暖,4~8月降水量以每10年1.64~20.70 mm的幅度下降,9月降水以每10年20.16 mm的幅度增加;气候变暖使小油菜播种期提前,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保证;增温对各发育阶段的影响差异明显,除出苗至现蕾间发育进程加快外,其余各发育期生长发育出现迟缓变化;气候产量主要受4、6月和年平均气温及6月降水的影响。
    17  基于MODIS地表覆盖(LC)的森林火灾识别方法
    赵文化 张鹏 单海滨
    2008, 36(2):210-214.
    [摘要](1689) [HTML](0) [PDF 2.82 M](1626)
    摘要:
    通过分析MODIS多光谱地表覆盖产品,证明MODIS本身具有精确识别包括5种森林在内的IGBP 17种地表类型的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识别森林火灾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ODIS地表覆盖的森林火点识别方法,探讨使用MODIS地表覆盖数据识别森林火灾的数据处理操作过程。应用该森林火点识别方法,MODIS实时广播接收站可以建立一套由MODIS火点侦测模块和MODIS森林火点识别模块构成的完全基于自身数据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5种森林地表整体平均识别误差为3.5%,可以满足卫星遥感森林火灾监测系统要求。
    18  利用地基GPS观测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气水汽变化
    杨文霞 景华 任芝花
    2008, 36(2):215-218.
    [摘要](1691) [HTML](0) [PDF 516.90 K](1548)
    摘要:
    为观测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气中水汽的变化规律,利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单站地基GPS观测数据,对2006年5月21日在该站上风方实施的两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单站地基GPS上空层状云在人工催化开始后1~3 h左右,都出现了大气中可降水量(PWV)下降的同时逐时雨量增加等现象,在天气系统前期作业,PWV得到较快恢复和补偿,人工增雨效果较后期明显。将观测结果与早期和最近模式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19  延安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
    卓静 邓凤东 刘安麟 周辉 赵青兰
    2008, 36(2):219-222.
    [摘要](1750) [HTML](0) [PDF 2.70 M](1480)
    摘要:
    选取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宝塔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监督分类方法得到1997~2004年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坡度信息,分别提取1997年、2004年的坡耕地、坡林地、坡草地和坡园地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坡度分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997~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3.1%,林地增加了10.1%、草地增加了20.6%、果园面积增加了33.3%,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②耕地减少的面积主要集中发生在坡耕地部分,其中坡度大于等于
    20  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因子的测量误差
    魏洪峰 薛震刚
    2008, 36(2):223-227.
    [摘要](1698) [HTML](0) [PDF 495.15 K](2812)
    摘要:
    针对同时发射、同时接收体制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论述了测量差分反射率因子时雷达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测量差分反射率因子时能够引入误差的3类因素,即雷达测量基本要求不满足、接收机噪声和散射粒子相对运动引起的回波功率起伏、云雨目标对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衰减的不同,并分别对影响差分反射率因子测量误差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21  可能降雹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指标分析
    王福侠 张守保 裴宇杰 刘晓霞
    2008, 36(2):228-232.
    [摘要](1934) [HTML](0) [PDF 2.42 M](1469)
    摘要:
    利用位于河北新乐的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河北中南部地区2004年的8次冰雹过程,总结了一些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指标。当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0 dBz,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0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于等于35 kg/m2时容易降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越大,冰雹直径越大。回波发展初期2~3体扫内,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迅速增大,一般每个体扫增加10~30 kg/m2,这是冰雹独特的特征。冰雹指数为实心正三角时,大多有降雹。
    22  雷达定量估测不同类型降水
    陈秋萍 刘锦绣 余建华 杨林增 夏文梅
    2008, 36(2):233-236.
    [摘要](1861) [HTML](0) [PDF 385.01 K](1697)
    摘要:
    利用2002、2003年自记雨量资料及相应的雷达体扫资料,用最优化法统计得出福建中北部不同区域不同降水类型的Z〖KG-*8〗〖CD*2〗〖KG*9〗〖KG-*9〗I关系,并将统计结果用于2005年、2006年的降水估测。同时利用实时雨量资料采用卡尔曼最优(卡尔曼滤波+最优插值)、变分等估测方法进行实时雨量校正,用福建北部武夷山九曲溪流域雨量计检验校正后的雨量值,并对上述几种方法的点及面的估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卡尔曼最优法及100 km距离范围内的最优化法对站点及面平均降雨量估测误差最小,
    23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软件
    李伟 刘凤琴 徐磊 赵均壮 韩晓峰
    2008, 36(2):237-239.
    [摘要](1943) [HTML](0) [PDF 389.23 K](1569)
    摘要:
    介绍了目前中国气象局高空探测业务正在使用的新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软件,该软件系统采用 Borland C++语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进行编制,采用图形化操作界面,符合现行的高空气象观测规范,主要包括放球程序与数据处理程序。该软件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气象局高空气象探测网的骨干软件系统。业务运行表明系统软件稳定正常,操作方便,用户界面友好,功能完善,基本上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从软件系统所包含的基本功能、异常情况处理予以介绍,并举出了一些典型示例,同时针对软件的发展提出了今后的设想
    24  气象用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检定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温晓清 沙奕卓 雷勇
    2008, 36(2):240-243.
    [摘要](1766) [HTML](0) [PDF 527.85 K](1673)
    摘要:
    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简称温度计) 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直接影响温度量值传递的检定结果。针对我国省级气象计量单位现用的温度计量标准,从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检定方法、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入手,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范的分析方法,利用2007年检定数据,对一套温度计的检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对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梳理出一套清晰的分析步骤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为省级气象计量部门定期接受技术监督局的计量标准考核,提供误差分析范例。
    25  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观测环境问题
    陈贵川 卞林根 李平 刘建平
    2008, 36(2):244-248.
    [摘要](1725) [HTML](0) [PDF 704.59 K](1727)
    摘要:
    城市化对全国气象台站观测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中观测环境的评估和新选址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环境选择必须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避免局部地形、障碍物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观测环境下垫面与区域地表一致有利于真实反映区域的实际情况,但在部分陆面特征中,农业生产也会对部分气象要素的观测造成影响,这些在具体观测项目中要作具体考虑。对于受城市化影响的气象台站,在新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同时保留原观测站是比较好的选择。
    26  农业气象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值对比分析
    成兆金 徐法彬 马品印 刘晋生
    2008, 36(2):249-252.
    [摘要](2026) [HTML](0) [PDF 479.69 K](1582)
    摘要:
    对莒县气象局2005年9月21日至2006年12月18日期间非灌溉自然状态下农业气象自动站与同地段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采用对比差值、差值概率和二者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 0~5 cm和0~10 cm的自动站采集的数值不理想;10~20 cm、40~50 cm效果较好。结论认为:0~10 cm传感器参数需作调整;需更换传感器,其设计须考虑冻土的影响;90~100 cm深度的数据变化平稳,可以考虑不安装90~100、170~180 cm 层次的传感器。
    27  常州市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平台
    董喜春 臧晓钟 束建 周霖华
    2008, 36(2):253-256.
    [摘要](2119) [HTML](0) [PDF 1000.24 K](1592)
    摘要:
    应用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和图像处理软件,利用VB 6.0语言编程研制开发了常州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平台。常州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平台入库了1952~2003年常州气候整编资料,建立以资深预报员预报经验指标的天气系统模型,规范以“9210工程”和省市县网络互通互联为依托的预报业务工作流程。应用过程表明,该平台全面实现了人机交互作业方式进行检索、分析、制作和分发各种气象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预报服务质量。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